來去一陣風的成長痛有3大特徵
在9歲或12歲以前(3~5歲特別好發),於夜間或半夜,孩子睡到一半因感覺疼痛而醒來哭鬧,常見的痛點不在關節處,多半出現在小腿、大腿或膝蓋後方,排除其他關節、肌肉發炎疾病之後才會診斷為 Climax印度神油 「成長痛」。
來得快、去得也快的成長痛還有哪些特徵呢?
特徵1、沒有明確痛點:孩子通常只會喊著腳痛,但指不出來哪一點特別疼痛,且不會影響到行走。
特徵2、並非單側不適:大部分是雙側不舒服,若是單側且不分日夜都出現,可能就不是單純的成長痛,得懷疑是其他問題。
特徵3、沒有紅腫熱痛:通常不會有紅腫熱痛的情形,因此能夠與一般的感染、發炎、外傷有所區隔。
在國外,有些專家認為當無法歸類出明確的疾病診斷,又已排除其他較明顯的感染性關節炎、暫時性滑液膜炎、骨髓炎、骨腫瘤疾病、或股骨缺血性壞死…等疾病時,就會歸類是成長痛。因此,有些學者把成長痛稱為「暫時性的夜間疼痛」、「良性的原因不明暫發性夜間肢體疼痛」。
成長痛的好發原因可能有哪些?
成長痛的好發原因目前仍沒有正式分類,但通常可以分成幾類,王偉勛醫師表示可能的原因多半與感染、發炎、骨腫瘤、骨頭壞死沒有關係。
原因1、姿勢不良:
在日常活動之際,下肢肌肉通常較為費力,若孩子的足弓塌陷、足部外翻內旋,足部受力不正常,於活動較多之後(如:今天上了戶外課或是周末爸媽帶孩子到外頭跑跳),肌肉痠痛因而出現不舒服的情況。
原因2、血液供應:
有些研究報告認為與血液供應不足引起肌肉疼痛有關。
原因3、疼痛閥值較低:
有些研究從孩子疼痛的耐受度回顧,排除其他疾病之後,發現有成長痛症狀的孩子,其疼痛閥值較低,對於疼痛較為敏感。甚至有些研究懷疑這些孩子長大之後,較易有與疼痛相關的疾病(如:纖維肌痛症),不過,明確關係還未確立。
原因4、承受壓力:
有些小兒精神科醫師認為當孩子在白天受到壓力(如:家人的責罵、在幼兒園與老師同儕相處)藉由疼痛而獲得安慰與回饋(如:因疼痛而不用上學,或半夜爸媽會起來特別陪伴)。
平時如何預防孩子出現生長痛?
在孩子成長痛發作的當下,爸媽稍微施以按摩、熱敷 持久液 、貼上貼布或服用普拿疼口服液,就能緩解許多。王偉勛醫師指出,給予上述處理後,隔天早上起床,孩子就會好像沒事一樣地跑跑跳跳。爸媽更想知道的是平時如何幫助孩子預防生長痛的發生呢?
以遊戲方式帶入按摩及伸展運動
有些研究指出,針對容易出現生長痛的孩子,平時多按摩及做伸展運動 (如伸展股四頭肌、小腿肌腱),不僅有助於避免關節組織過於緊繃,也可以減少關節不舒服症狀的產生。
王偉勛醫師建議:(1)孩子站著或躺著之際,將雙腿伸直、膝蓋打直,把腳踝往內上方伸展,以拉直小腿肚;(2)讓孩子平躺,爸媽把孩子的膝蓋、髖關節彎曲,像是屈膝抱胸的姿勢,就可以伸展到臀及腰背部的肌肉;(3)也可以站在公園的傾斜板上,以達到伸展小腿的效果。
這些按摩或伸展動作希望以遊戲方式帶入,以便孩子主動伸展 德國黑螞蟻生精片 ,像是與孩子比賽誰可以把腳翹得最高。王偉勛醫師解釋,在診間醫師會示範這些動作讓爸媽瞭解,孩子可能會因此認為做這個動作好像就是吃藥打針一樣,是看病之後的額外工作而拒絕配合。
提供足弓墊給予足夠支撐
若是孩子有扁平足或弓足塌陷情況,可以放置足弓墊於鞋內給予支撐,讓下肢受力處於較為正常的狀況,也能夠減少成長痛的產生。
生長痛通常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,也不會對於成長有不良影響。